天地一归客,千古道真人
然而在我的心中,有时平静如水,有时思潮涌动。师父的身影,不时涌现眼前:或北海布道传拳;或小院喝茶论道;或走拳行云流水;或饺子馆小酌闲谈。
有时候,我要告诉自己:师父已经走了,确实走了,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,我必须接纳。然而,我分明觉得,师父没有走,他就在我的身边,他在我的眼前,他没有走,作为一个有情感的人,他的情感和我永相连接。
与师父结缘于2007年7月,算起来,已经十七年半了。
当时我因某些机缘,决心学习太极拳,就稍微做了一点功课:发现太极有陈、杨、吴、孙、武五大门派。
我既然要学习,需要花费时间精力,那就一定向正宗的老师学习,即使学不到什么高深功夫,但或多或少必有收益,退一万步讲,不会虚度光阴浪费精力。
于是查阅了各派的历史源流:杨、吴、孙、武各派以陈氏为宗,而陈氏源头在陈家沟。
陈家沟远在河南温县,去河南学拳,这不现实。于是试着用百度一搜,居然搜到了“北京陈家沟太极拳培训中心”,网站上介绍了总教练:杨松泉师父,系陈公照丕外孙。
照丕公北京摆擂的故事,我早就知道,照丕公家学渊源,我了然于胸。
这下心里有底了,姥爷教外孙,那肯定期以青蓝相胜。按照网站电话咨询,是一位操着河南口音的中年男士接听的,回答了我关心的一些问题:诸如对健康养生、身心调和的促进效果,授课地点、时间进度安排等等。
最后,我问了一句:您是杨松泉师父吗?收到了明确的答复。
第一次课,讲的是太极的概念。师父讲,太极就是百会与天沟通,涌泉与大地沟通,天人合一以开发人的先天之本,双肾。
因为据我在网上查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:民国时期有位风云人物张之江,患了肺结核,迁延不愈至晚期,有不虞之险。最后采用了没有办法的办法: 学练太极拳,几年下来居然痊愈了。自此之后离开军政两界,致力于传统武术的传播发展,民国时期在杭州举办的国术大赛,他是组织者和发起人之一。张之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重重一笔,在冯玉祥西北军鼎盛时期,是冯玉祥四十万兵马的佐帅,后来冯玉祥中原大战失利下野,由他短期护理西北军帅印。
毋庸怀疑,他在当时是请得起西医的,而且可以请大医生,也肯定是请得起中医名医的,而中西大医解决不了的问题,最后是练太极拳治愈的,可见太极的体用之妙。太极可以治愈不治之症,那对于普通人,习练太极拳定会大益身心。
不过,张之江是张之江,他是大人物,类似他的福缘,能在我的身上应验吗?他能学会,我也能学会吗?太极会带给我什么好处呢?
师父亲自为我授课,学到“金刚捣碓”,师父说这是陈氏太极的一把钥匙,这个动作学会了,整套拳七十六个动作,都能学会。现在想来,所谓师父领进门,首先是为你打开心门,排你自障。几次课后,几个动作基本学会了,师父为我捏架:百会领起、双目平视、不卑不亢、尾闾下扎、膝盖扶正、下颌微收,心归涌泉,水火既济。一股先天炁感在体内涌动,似乎像潮水一般打通沟渠,以灌溉沃育体内生机,但是颇多阻滞,真炁不停冲击,如此反复。身体四肢微微发抖,汗流如雨、难以支撑,几欲塌倒,师父用大腿支撑我的后腰,同时耳边不停鼓励:坚持一会儿,再坚持一会儿。
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师父道法功用,也真切感受到中国哲学之“天人合一”,确乎真实无欺。
那是一个夏天,荷花市场前边的池塘开满了荷花。我经常会想起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,后来知道“周子”作为“北宋五子”之首,对于太极“理气”颇有造诣。北海公园,师父先是在西天梵境传拳,后来移至九龙壁,这样一个道场,与师父身上的修为浑然一气。
我感受到荷花的香清益远,九龙壁的祥龙腾渊,师父的粹然璞真,这一切的一切,都是道法自然?
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生命价值于每个人各有不同,但道家强调“齐物”,所谓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。但是我想师父是带着使命来的,作为中国人,几乎没有人没看过《西游记》,可是有几个人看懂了西游记?又有几个人会像师父那样理解唐僧。我们几乎所有人在小学读过《愚公移山》,又有几个人相信“愚公”可以移山?
庄子在《天下》篇有语: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,而不敖倪于万物”。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,我常常会涌现师父的身影,他是那么朴素,他是那么不起眼,亦如老子《道德经》的“碌碌如玉,不如珞珞如石”。我原本是不理解这句话的,但是分明在师父身上,我知他“珞珞如石”,又知他“碌碌如玉”。
太史公有言: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我无意也不想神化师父,而道家的“齐物论”观点,也不会分别什么泰山鸿毛。但是,作为个体,生命是否有意义,如有,意义何在?
师父给我们讲过北海的老树,其实我都无法回忆起师父具体说的是什么。不过,看到北海的老树,我就记起师父,师父想要诠释的是一种精神,一种在严寒中生机勃勃的精神,一种在盛夏中不骄不伐的精神,一如唐僧取经之心如如不动,一如愚公移山之志坚如铁石。
师父,让我看到一种精神,这种精神,是一种朴素的华夏子弟赤子之心,这种精神,又足可以上升到我们的民族精神。
自五四以来,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猎猎招展,拓展了国人的视野,促进了社会发展。然而,可惜的是,传统文化遭到无情批判,甚至全面否定。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,无论身处庙堂江湖,心如赤子,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。
譬如1958年发表的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《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》,这篇文章是由唐君毅先生起草,联合牟宗三、徐复观、张君劢三位先生共同署名发表,向全世界郑重宣布:中国文化,祚绪永昌。如果说这篇文章宣布了时代“儒学”的精神阵地。同样在民间,在不为人知的乡野江湖,也有那么一些人,也在坚守着“道家”的精神家园,陈公发科、陈公照丕,及至师父,就是这个精神家园的守护者,“为往圣继绝学”是他们的使命所在,也是他们的生命价值诠释。
今天的北海,繁华落尽,枯叶飘零,天地一片肃杀之象,而一年最寒冷的天气正是日趋日近,几天之后,就是师父的辞世周年。犹记得师父羽化之日,正是去年最为寒冷之时,心悲又加天寒,这时节,有怎一个痛字了得?
然而悲痛深处,我们分明感受到大地的生机,阴阳的转化就是如此玄妙,正如师父凡体羽化的同时,却留下一个平凡人极不平凡的东西:独与天地精神往来。
附:怀师五首
清明怀师
清明时节天阴沉
慎终追远怀师恩
香饵胡同音容在
九龙壁前道法真
2024年4月4日
注:真者,双关也。一、真、粹真之意,二、珍、珍传之意。
北海道场怀念师父
杨柳春风,吹绿万里河山;
氏族家学,柢固根深蔚然;
松柏伟岸,春冬苍翠不减;
泉有渊源,汇聚江河大川;
师承有序,太极阴阳运转;
父启子承,北海未来可观;
千古不变,心法体用真传;
古往今来,光昭岁岁年年。
2024年5月17日
注: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子”者,无性别之别,儿子女儿均为父母之“子”。详见商务印书馆《新华字典》。
怀念师父
道一生二见阴阳
(此处,见者,双关,一、见、看见;二、音现、呈现)
人得三宝精气神
天行刚健四时顺
地势坤藏五行运
礼乐射御之六艺
心向七星怀我师
太山不辞八方土
(传统文化中,太山者,泰山也)
极顶之光耀九州
2024年9月10日
中秋怀师
甲辰年中秋之日,感斯日月圆之夜而思念师父。
秋日秋阳好秋光
秋花秋果盈秋香
今夜月圆人共望
或有忧思萦心上
昨日音容时时想
谆谆教诲何曾忘?
今夜何处月不圆?
唯有怀念添惆怅!
是夜夜色晦暗,不见明月。
2024年9月17日
深怀我师
有感于师父以《唐僧取经》和《愚公移山》两则故事教导大家练拳。
传往圣绝学
布道法德泽
塑华夏精神
与天地往来
2024年10月28日
弟子王文清敬致。
培训中心长期面向新老学员公开征集学拳感悟、心得体会等内容分享,以及对杨松泉师父的回忆与纪念,体裁主题不限,欢迎大家投稿至邮箱:
taijisongquan@126.com
太极松泉敬启
太极者
无极而生,动静之机,阴阳之母也
太极拳是
音乐的韵律,哲学的内涵
美的构造,诗的意境